作词 : 毛毛moa 作曲 : 毛毛moa 编曲 : 毛毛moa 如何为这首开篇,可谓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删,删了又写。 普鲁斯特到底是如何写出来七大卷《追忆似水年华》的? 难不成人家心里装的东西就要比别人要多出七倍?还是擅于说些车轱辘话什么的, 可无论如何都令人钦佩至极。 然而回到自己手头的工作上,却再怎么穷思竭虑也写不出东西来了。 "追忆"这种事儿简单到动动脑筋就能说出一二,可碍于抓不住重点,所以又难如登天, 普鲁斯特以相当"意识流"的手段记录了整整三百万字的人生之旅,想到这里,我大概明白此事为何不易了 —— 正因为无法用逻辑解释,所以才不易。 假如让阿加莎·克里斯蒂来写《追忆似水年华》来的话会发生什么? 也许只有像第五卷"女囚"和第六卷"女逃亡者"这样的卷名才勉强得以问世吧, 至于其他章节?恐怕早已变成纸团躺在克里斯蒂小姐卧室的垃圾筐里了。 太靠近人本身的故事大多无需理性参与。 也许离读者很远很陌生的侦探推理小说适合用严谨的锁链一般的叙事手法展开, 然而像"早上吃煎蛋晚上喝粥"或者"我的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主题却无法用常理来解释, 试问,为何一定要如此安排食谱呢,早上喝粥晚上吃蛋难道就不可以吗? 前后置换会对人物的动机造成什么影响吗? 答案当然是毫无影响, 另有部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频繁毫无端的地以"隐喻"为由模糊现实, 像《奇鸟行状录》里的水井,还有《刺杀骑士团长》里的古铃,都是刻意模糊逻辑性的结果, 起初读此类作品的时候,总因无法解释人物行动的合理性而感到心力交瘁, 习惯后便选择了妥协, 后来发现,原来大部分作品是无法用严丝合缝的自然语言来形容的, 更不可能像解题那样层层递进按部就班, 魔幻现实如此,意识流也是如此,至于生活本身则更是如此, 脑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一直步履不停地走在治疗人们对"意义"的过度探求上, 可基础科学的发展周期却比王朝的更迭还要长, 为此,作为嗷嗷待哺的我们来说,或可尝试适应非理性的存在, 如神经网络的不可解释性, 以及, 上面这些话的不可解释性。 所以回到这首曲子上,《Remembrance(追忆)》, 就效仿意识流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吧, 不过本人真的很喜欢《追忆似水年华》这个名字, 因为回忆就像水,像无意识无形态的液态物水滴石穿,像江河悄然汇入湖海。